开放式创新平台的公共治理
今天分享的是【开放式创新平台的公共治理】 报告出品方:中國宏观经濟論瑄
在中国的实践中,数字平台建设主要遵循两种模式。第一种模式由政府主导,例如,在数字中国建设的号召下和在数字政务的顶层设计框架内,许多地方政府已经建立了大量的数字中心和数字平台。然而,这些平台的建设效果并不是特别理想,主要表现为大量的重复建设更多地侧重于平台框架的搭建,在平台的运营方面缺乏实质性效果。第二种模式则是由市场推动,在观察市场的组织形式时,可以发现各领域均呈现出基于平台的开放式创新趋势,这是今天重点探讨的问题,即市场驱动的平台化开放式创新模式。
这种模式的形成受到三个方面的驱动因素影响。第一,技术条件的成熟。如数字技术、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突破,极大降低了基于平台连接产业链和不同产业间要素的信息成本,技术上的可行性得以实现。第二,市场需求的演变升级。从消费端来看,消费者越来越追求个性化的需求。
过去互联网平台更多是面向消费者的平台,如淘宝、京东等。然而,从产业端来看,在数字与实体经济融合的过程中,工业互联网建设同样催生了个性化需求。由于不同产业甚至同一产业内不同企业的工艺流程和管理规范可能存在显著差异,不同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所需的解决方案也可能大相径庭。个性化需求的存在意味着单一市场主体难以及时响应多维异质性的市场需求。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开放式创新模式吸引更多市场主体的参与,可以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
第三,创新驱动的竞争策略。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使得基于平台化的开放式创新成为一种新创新模式和市场竞争的范式。开放式创新平台在中国的情景下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数字原生企业开始探索更为开放的平台商业模式,典型代表是传统互联网大厂企业。以阿里巴巴为例,其生态系统已经从传统的电子商务扩展到云计算领域,并进一步向上游产业渗透,形成了一个综合性的平台生态系统。
阿里巴巴能够利用其电商平台上积累的数据进行分析,并将分析结果反馈给上游产业企业,以协助这些企业进行产品开发和运营。在这种开放式平台化的模式下,数据作为一种关键要素,能够在更广泛的范围内流动和配置。除了这一趋势之外,纯粹的互联网业务也开始展现出向更加开放的商业模式转变趋势,例如小程序等新兴平台架构的出现。 二是数实融合下的数字化转型与产业互联网。许多互联网大厂参与到产业端数字化转型进程中。
展开全文
免责声明:以上报告均系本平台通过公开、合法渠道获得,报告版权归原撰写/发布机构所有,如涉侵权,请联系删除 ;资料为推荐阅读,仅供参考学习,如对内容存疑,请与原撰写/发布机构联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