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行长潘功胜:未来将继续坚持支持性的货币政策 逐步将二级市场国债买卖纳入货币政策工具箱

Connor okex欧意交易所 2024-08-20 26 0

央广网北京6月19日消息(总台记者唐婧 周洪)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19日召开的2024陆家嘴论坛上表示,未来将继续坚持支持性的货币政策,加强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逐步淡化对数量目标的关注,逐步将二级市场国债买卖纳入货币政策工具箱。

潘功胜表示,今年以来,全球通胀高位降温,但仍有较强的粘性。欧洲央行等一些央行已经开始降息,一些央行还在观察,预期今年晚些时候可能也会降息,但总体上还保持着高利率、限制性的货币政策立场。中国的情况有所不同,货币政策的立场是支持性的,为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提供金融支持。

央行将继续坚持支持性的货币政策立场,加强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支持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潘功胜说,经过多年实践探索,中国特色的货币政策框架已初步形成并不断发展完善。为更好服务高质量发展,央行也在研究中国未来货币政策框架。首先是优化货币政策调控的中间变量。主要发达经济体央行大多以价格型调控为主,而我国采用数量型和价格型调控并行的办法。

潘功胜表示:“随着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结构转型,实体经济需要的货币信贷增长也在发生变化。货币信贷总量增长速度的变化,实际上是我国经济结构变化,及与此相关联的我国金融供给侧结构变化的反映。当前近250万亿元的贷款余额中,房地产、地方融资平台贷款占比很大,这一块不仅不再增长,反而还在下降。剩下的其他贷款要先填补上这个下降的部分,才能表现为增量,全部信贷增速要像过去一样保持在10%以上是很难的。”

潘功胜指出,未来要逐步淡化对数量目标的关注。当货币信贷增长已由供给约束转为需求约束时,如果把关注的重点仍放在数量的增长上甚至存在“规模情结”,显然有悖经济运行规律。需要把金融总量更多作为观测性、参考性、预期性的指标,更加注重发挥利率调控的作用。

业内专家认为,货币政策框架从数量型为主向价格型为主转型,是现代货币政策框架的重要标志。近期,金融总量数据受“挤水分”、理财分流等多重因素影响阶段性下行,可能意味着中国货币政策框架进入转型时刻,要更加注重发挥利率调控作用。

针对当下市场比较关注的国债。潘功胜还表示,未来将逐步把二级市场国债买卖纳入货币政策工具箱。

“近年来,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快速发展,债券市场的规模和深度逐步提升,央行通过在二级市场买卖国债投放基础货币的条件逐渐成熟。人民银行正在与财政部加强沟通,共同研究推动落实。这个过程整体是渐进式的,国债发行节奏、期限结构、托管制度等也需同步研究优化。”潘功胜说。

潘功胜指出,应当看到,把国债买卖纳入货币政策工具箱不代表要搞量化宽松,而是将其定位于基础货币投放渠道和流动性管理工具,既有买也有卖,与其他工具综合搭配,共同营造适宜的流动性环境。

评论